公眾對“復活”親人行為“情感不適”,反映的是對技術快速變革的不信任感。
近日,據北京青年報報道,一位小伙通過AI技術“復活”了自己剛剛去世的奶奶,并與其進行了通話交流。這一原本屬于私人情感領域的“技術思親”行為一經曝光,引發了不小的爭論。有的人看后感動不已,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在“操縱親人”。這其實反映了人們對AI技術的焦慮心態。
從當前報道的內容來看,該事件與過去單純圖像換臉最重要的不同,是在視頻還原之外還添加了內容交互性。這一交互行為,也瞬間突破了公眾的心理防線。原本,公眾對于PS圖片到換臉視頻剛剛建立普遍性的認知,但從單向度的視頻傳播到模擬真實互動,使AI“還原”親人沾染了神秘主義的詭異氣氛。
我們對他人的感知之中,相當大的比例是通過社交互動來實現形象建構和存在確認的。“我”之所以相信和“我”交流的是一個自然人,是因為其可以因循過去的社交模式與“我”進行互動。但交互大模型的存在,以及理論上機器通過大量的深度學習足以對每個人的語言、思維習慣進行仿真模擬的可能性,這使得人類關于“辨認同類”的認知受到了顛覆性的挑戰。
設想一下,如果有大模型通過對你的伴侶行為進行反復學習模仿,再通過AI換臉確保面部特征完全一致。那么,在視頻聊天、線上互動等場景中,“和我交流的人到底是誰”這樣一個原本確定無疑的問題,都將變得不再有確定性。
小伙子的“復活”行為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,將這一未來圖景拉近到了公眾面前。人們恍然發現,AI已經走得如此之遠,以至于不僅帶來了關于新型詐騙、隱私確權等現實問題,還對人類認知現實的底層基石造成了挑戰。
正是這樣的深層焦慮,使得原本個人情感領域里的私事,陡然變成了一起公共事件。公眾對其行為的“情感不適”,反映的是對技術快速變革的不信任感。
個人隱私、安全、人際關系都將經受新變化,而當這具體的種種焦慮匯聚成河,又會對人類生存的諸多根本性問題帶來沖擊。比如,人們可能要被迫修訂對于真相的定義,“有圖有真相”乃至“有視頻有真相”的時代將不可避免地過去了。
因此,對小伙子個人通過技術懷舊的行為,不必過度苛責,他既沒有突破人倫道德的底線,也沒有用于商業甚至其他犯罪目的。但對于同樣的技術未來如何挑戰倫理邊界和法律規范,我們當有所警惕和預判。
畢竟,“復活”自己的親人事小,但倘若技術普及后,有人惡意無止境地“復活”他人,那將不可避免對公共安全造成集中沖擊。
來源:新京報
媒體人;馬爾文